新浪微博
關注微博
遇到摔倒老人,到底該不該扶?螞蟻金服于10月19日宣布,支付寶已經(jīng)上線一款針對好心扶老人反被訛的險種——扶老人險,由華安財險承保,保費3元,保期一年。用戶投保后,如果發(fā)生好心扶起老人反而被訛的意外情況,zui高可以獲得2萬元的法律訴訟費用賠償用戶。
“扶老人險”上線三天以來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已經(jīng)有2.6萬人投保,而這其中2.4萬投保用戶為80后和90后,而90后更是占總投保人的57%。出現(xiàn)這樣的投保用戶占比情況,很大程度上是由支付寶用戶群體分布決定的,當然這一數(shù)據(jù)也釋放出一個信號,扶老被訛在很大程度上透支年輕群體道德認知,年輕人在是否扶助老人的問題上仍存隱憂。
當然,不僅僅是年輕人,社會公眾對于扶助倒地老人同樣焦慮不斷:擔心善良被玷污,好心被利用。應接不暇的一出出“好心被訛”劇已然突破道德底線,好心非但未曾得到好報,反倒招致惡報,于是漸漸累積出不敢扶、不愿扶的惡果。面對跌倒在地的老人,即便能夠主動伸出援手,腦海當中閃現(xiàn)的一幀幀被訛畫面依然不會消逝。扶助的人心寒了,公眾的視野疲憊了,道德是該到了投保的時刻了。
保險之目的在于分散危險和消化損失,但“扶老人險”準確地來講,能夠消化的損失也僅僅局限于因扶老而產(chǎn)生的法律訴訟費用。這一險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(guī)避私圖救濟,鼓勵法律維權。而訴訟除了看得見的訴訟費用之外,看不見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同樣是扶助者訴訟時需要考量的砝碼。同時,放置到整個扶老事件中來看,真正需要被分散的危險是訴訟費用之外的大額賠償費用,這才是亟待消化的大額損失。所以,從這一層面上來說,簡單地從表面上為道德投保只能減訴訟的陣痛,而無助于根除因扶老被訛而生的憂慮。
“扶不扶”是一場集體的行善憂慮,道德投保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是一劑外服藥,說起來能夠“消腫止痛”,實際上卻無法強健道德的體魄。其實,期待通過保險改善“扶不起”現(xiàn)狀的嘗試不止于此,北京市于2013年底首次推出了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,并在今年推出了“升級版”,取消了老人出行場所的限制,意在減少扶摔倒老人的擔憂。而一些地方出臺的“好人法”,也在為好人善行撐腰,去除后顧之憂。類似的種種無非一個目的,呵護道德保護善行,追回迷失的善行本真,真正讓扶助者扶的光明磊落,有扶助無風險是一種常態(tài),回歸這樣的常態(tài)應當成為現(xiàn)實的追求。
“扶老人險”,有人說應景搭順風車,有人說是對良知的保障,無論之于何種原由,雖尚不足以為善行完全兜底,起碼在扶老的迷霧中投射了一縷光亮。這一縷光亮可以視作一線希望,一線回歸過往的希望,曾經(jīng)扶老是一種一身輕松的美德,如今的扶老是憂心忡忡的美德。美德與善良并未褪去本色,只過在其行其為多了現(xiàn)實的羈絆。保險不過是絆倒之后的彌補,而真正解開這層羈絆,卻需要從涵養(yǎng)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水平上找問題。
尚邦公考
微信號:dxgwyedu
讓學員帶著“?”來,帶著“!”踏上成“公”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