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
中國近代史: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(1840—1919年) 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(1919—1949.9)
一、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的侵華史實。
1、第yi次鴉片戰(zhàn)爭
⑴原因:根本原因是: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
直接原因是:中國的禁煙運動
⑵時間:1840年6月——1842年8月
⑶結果:簽訂中英《南京條約》①中國被迫開放廣州、福州、廈門、寧波、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;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;③允許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(xié)定;(此外通過條約附件,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、片面zui惠國待遇、居住及租地等特權。)
⑷影響: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;獨立發(fā)展的道路被迫中斷;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;中國歷史進程發(fā)生重大轉變,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
2、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
⑴原因:根本原因是:西方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,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
⑵戰(zhàn)爭:1856---1860年;英法聯(lián)合發(fā)動; 1860年,列強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燒毀圓明園。
⑶結果:簽訂了《天津條約》和《北京條約》。
內容:①增開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;②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;③外國人可往內地游歷、通商、傳教;④清政府賠償英、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等
⑷影響:①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;
②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(fā)生變化,設總理衙門、總稅務司、同文館;
③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;
3、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
⑴原因:根本原因:日本蓄謀已久(大陸政策)。導火線:朝鮮東學黨起義。
⑵時間:1894----1895年,豐島海戰(zhàn)標志戰(zhàn)爭爆發(fā)。
⑶結果:簽訂了《馬關條約》:①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、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;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;③開放沙市、重慶、蘇州、杭州為商埠;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;⑷影響:
①、《馬關條約》的危害:《馬關條約》是繼《南京條約》以后危害zui深的不平等條約,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。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;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;巨額戰(zhàn)爭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舉借外債,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財政。
②、中國在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。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后中國國勢艱危,民生凋敝,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。
③、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,以“三國還遼”為開端,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,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。
④、甲午戰(zhàn)敗后,為挽救統(tǒng)治危機,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。
⑤、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,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始而震驚,繼而奮起,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。
4、八國聯(lián)軍侵華戰(zhàn)爭
⑴原因:根本原因:帝國主義要瓜分中國。
直接原因: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。
⑵時間:1900----1901年,
⑶結果:簽訂了《辛丑條約》
⑷影響: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zui終形成
二、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,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。
1、鴉片戰(zhàn)爭: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yi次勝利。
2、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:海軍提督丁汝昌、“致遠”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
3、八國聯(lián)軍侵華戰(zhàn)爭:義和團抗擊八國聯(lián)軍
三、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,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。
1、根本原因:腐朽的封建統(tǒng)治,階級矛盾尖銳
2、簡要過程:①興起-------1851年金田起義 ②發(fā)展--------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-------北伐和西征,至1856年,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。//政權:頒布《天朝田畝制度》④轉折--------天京事變,由盛轉衰⑤挽救危局-------提拔陳玉成和李秀成;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《資政新篇》⑥失敗------1864年天京陷落
3、對兩個方案的認識:
《田朝田畝制度》:①革命性--------主張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。
②空想性-------絕對平分土地無法實現(xiàn)。
③落后性---------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
《資政新篇》:①進步性-----是中國第yi個較為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。
②空想性-----未能反映農民zui迫切的愿望和要求,缺少必要的社會條件
4、傳統(tǒng)的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
作用: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政府統(tǒng)治的政治基礎;提出了具有資義性質的改革方案《資政新篇》。
局限性:農民階級與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相聯(lián)系,在思想上受皇權思想、等級思想影響,在組織上難以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,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。他們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。因此,傳統(tǒng)的農民起義zui終失敗,被中外反動勢力聯(lián)合絞殺。
四、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,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、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。
1主要過程
⑴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。
⑵發(fā)展:①成立政黨: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,以“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(chuàng)立民國,平均地權”為宗旨;機關刊物《民報》
② 提出三民主義-----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!懊褡逯髁x”指推翻清政府,沒有明確反帝;“民權主義”指推翻君主專制統(tǒng)治,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;“民生”主義指“平均地權”。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。
③發(fā)動反清武裝起義:1911的黃花崗起義等
⑶高潮:①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義勝利,成立湖北軍政府。
②各省相應,清統(tǒng)治瓦解。
③912年,中華民國成立,頒布《臨時約法》-------近代中國第yi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
⑷失敗: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,就任臨時大總統(tǒng);中國半殖半封性質未變。
2、歷史意義:
辛亥革命是一次“比較完全意義上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,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,創(chuàng)建了亞洲第yi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,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,從此,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。
五、概述五四運動的史實,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。
1、導火線:1918年的戰(zhàn)勝國巴黎和會上,歐美列強做出了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,中國外交失敗。
2、爆發(fā):1919年5月4日,北京。
3、高潮:上海的“三罷”斗爭。
4、口號:“外爭國權,內懲國賊”、“廢除二十一條”“、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”。
5、結果:初步勝利。免除了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陸宗輿三人的職務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。
6、五四運動的意義
(1)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,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,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
(2)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,體現(xiàn)了民主和科學精神。
(3)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,它體現(xiàn)了追求真理、勇于解放的精神。
(4)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噴薄欲出。
更多詳情請查詢:尚邦遴選網(wǎng)(lx.ahgwyw.com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報名咨詢:
尚邦遴選全省統(tǒng)一報名熱線:0551-63360013、15375146692(24h)
尚邦遴選官網(wǎng):尚邦遴選網(wǎng)lx.ahgwyw.com 遴選咨詢QQ:3151452247(葉子老師)
報名地址:中國·合肥市金保中心19樓尚邦教育教學基地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