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
關注微博
背景鏈接
據央視報道,針對校外培訓機構收費高、加重學生負擔等突出問題,國務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組進行了重點暗訪,從暗訪情況看,雖然經過多輪整治,校外培訓依然亂象叢生,管理亟待加強。有培訓機構明確表示,他們會請諸多名校名師前來培訓。
國務院辦公廳發(fā)布的《關于規(guī)范校外培訓機構發(fā)展的意見》明確要求,校外培訓機構必須有相對穩(wěn)定的師資隊伍,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;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∶30,不得留作業(yè);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等。然而,話音剛落,國務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組就發(fā)現,這些要求并沒能有效約束校外培訓機構。這些機構仍我行我素,以前怎么干,現在還怎么干。
公考角度解析
[提出觀點]
校外培訓市場火爆的個中原因,既有機構逐利、家長盲從等因素,也與當下教育環(huán)境難以滿足社會需求有一定關系。動輒數萬元的培訓費,不僅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,也推高了社會成本,制造了教育不公。為此,這一現象要進一步規(guī)范。
[綜合分析]
一方面,當下的校園教育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于高質量教育的需要。當下的中小學,尤其是一些名校,屬于稀缺資源,能夠擠進去已屬不易,若想提升成績,或者跟得上教學進程,只能從校外找價格昂貴的“一對一”培訓。而一些教師也樂于從這個市場上獲得超額回報。事實上,很多校外培訓機構,本身就與當下的中小學有著扯不清的關聯(lián)。二者相互依存,互為補充。此前有媒體報道,一些校外機構往往把名師作為招生的招牌。
另一方面,教育改革推進遲緩,也加劇了家長和學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既然高考仍是最權威的指揮棒,家長和學生就依舊會對考試分數斤斤計較。在分數競逐仍屬剛性需求的語境下,校外培訓必然有著廣闊的市場?梢,某種程度上講,校外培訓熱火朝天,仍需從校園內查找原因。
參考對策
想從根本上解決校外培訓亂象,要從強化學校教育著手。必須下大力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,均衡優(yōu)質教育資源,讓校園成為教育的主渠道,承載起家長和學生的夢想。
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探索,下決心破除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制度羈絆,還學生以快樂的青春時光。
原標題:治理校外培訓還需從校內入手 來源: 光明日報 作者:胡印斌
好仕途遴選
微信公眾號:ahlxksw
讓學員帶著“?”來,帶著“!”踏上成“公”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