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
關注微博
曾為筆耕,伏案多年。自走上領導崗位,拿煙的姿勢終于從左手轉到了右手,也算是華麗轉身。但文字這東西,一旦惹上,就永遠是個糾結。zui近,應邀參加了一次上級黨辦系統(tǒng)座談會,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,作了一個交流發(fā)言,抒發(fā)了一些粗淺感悟。
一、熟悉情況
話說起來很簡單,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相當難?梢詮乃膫方面入手:第yi,把握市情、省情、國情、世情和上情、中情、下情,也就是“七情”。寫作時,從世界、全國、全省、全市的角度來分析和論證,這樣領導講起來,就會很生動,顯得視野比較開闊,立意也比較高;第二,把握全局性、前瞻性、戰(zhàn)略性的問題。尤其是撰寫主要領導的文稿,由于領導考慮的問題的層次往往是比較高,我們的材料就要體現(xiàn)全局性、前瞻性、戰(zhàn)略性,否則出爐的文稿就顯得高度不夠、深度不夠、品位不夠;第三,把握熱點、難點、疑點問題。這樣材料有很強的針對性,讓人感覺到這個領導講話對情況非常熟悉。大家心里所想的、所關注的,希望領導明確的事情、強調(diào)的問題,在材料中都得到了體現(xiàn),讓人感覺這個材料,這個講話就講到了位,聽者會覺得很過癮,對領導的信服力也會進一步增強。第四,把握創(chuàng)新性、經(jīng)驗性、思路性、指導性的工作。在材料中,對亮點工作和典型事例適當點一點,對做得好的單位和下屬是一種肯定和鼓舞,對做得不夠的是一種鞭策和促進。作為上級領導講話,適當?shù)谋頁P或批評本身就是推動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,是非常必要的,而且要有具體所指,不能過于模糊和寬泛,否則起不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。
二、廣覽博取
文秘工作者不一定要成為“專家”,但一定要是個“雜家”,在某個方面可以成為“行家”。書本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,多讀書,好讀書,讀好書,什么領域的知識都去涉獵,不要害怕腦子裝不下或亂成一團麻。人的頭腦就像編了程序的電腦一樣,會把各種知識按一定程序自動梳理好、排放好,當你要用的時候,只要思維的鍵盤輕輕一點擊、一搜索,就分門別類涌現(xiàn)出來了。同時,我認為,多種知識的積累和融合,會產(chǎn)生一種新的知識。猶如鋼、鐵、鋁等金屬融合熔煉,就變成了合金鋼,一種新的材料就誕生了;多種信息的交匯,會賦予我們新的思維;多種思想的碰撞,會裂變出更多的思想。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,有一個愛好,就是經(jīng)常找機會跟中央部委那些搞宏觀經(jīng)濟、搞政策研究的專家、學者交朋友,“侃大山”,他們都是“能者”、“強者”、“智者”,不失時機和他們溝通交流,哪怕是漫無邊際、海闊天空,但每每都有“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”的感覺。所以,我覺得,跟能力比較強、素質(zhì)比較高、知識面寬的人交流,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鋒,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啟示、更多的受益,這也是我們掌握知識、積累能量的一個重要的方法。
三、角色轉換
要寫出高質(zhì)量的講話材料,zui關鍵的是要轉換角色,大膽進行角色模擬,完全把自己擺到領導的位置上去思考、去謀劃。角色模擬,不是形似,而是神似,要進入到領導的思想、內(nèi)涵、風格和境界里面去。模擬好領導角色,首先要做到“五看”,一看會議的性質(zhì)。不同性質(zhì)的會議對材料也有不同性質(zhì)的要求,要認真把握;二看會議的對象。身臨其境地把自己擺到領導講話的位置上,看看臺上坐的是哪些領導,臺下是哪些參會人員,針對的對象是上級、下級、同級還是來賓。只有把對象搞清楚了,才能確定表達的方式和口吻;三看會議場合。要先了解領導是參加大會還是小會,是室外還是室內(nèi),是在主席臺會議,還是圓桌會議,會議是什么樣的規(guī)模,是什么樣的情景等等,文秘工作者都要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;四看時機。要了解領導講話的順序,是先講、后講還是中間講,把握好領導講話的時機。先講就帶有引導性、示范性,后講就應是側重性、補充性、總結性。五是看時間。要考慮領導講話的時間長短,把握時間度,并留有彈性。其次,還要注重“三個突出”,一是要突出領導的意圖。在模擬角色時,要時刻想到領導的主要意圖是什么,想表達什么,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;二是要突出講話的主題。切忌跑題和偏題;三是要突出領導的風格。所謂“文如其人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四、辯證思維
一份高質(zhì)量、有份量的材料,關鍵是提升材料的高度、力度、深度和廣度。要達到這些“度”,必須具備政策性、理論性、思想性、針對性、指導性和權威性,需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、分析問題。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可以做兩件事:一是系統(tǒng)、深入地學一點哲學,讓哲學的觀點在腦子里根深蒂固,用的時候信手拈來,活學活用。毛主席就曾教導各級領導干部,要學一點哲學。學好哲學,終身受用。學哲學是“入之愈深,其進愈難、其境愈高”。二是把《毛澤東文選》、《鄧小平文選》等領導同志的文選通學一遍。毛主席是哲學大師,也是古典文學大師,他的講話和文論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而且把一些警句、典故用得絲絲入扣、入木三分。鄧小平用的大多是短句,如“發(fā)展就是硬道理”、“兩手抓、兩手都要硬”等句子,但每個短句都蘊含著大哲理、大思想,富有辯證思維,都是一篇大文章。學習這些領xiu們的講話文論,會讓我們大受裨益。
五、注重個性
俗話說,兵無常式,水無常形。材料zui忌的就是雷同,不能千篇一律,不能“放之四海而皆準”。要因時、因事、因地、因人有所變化,或獨樹立一幟,或別具一格。比如經(jīng)濟工作會、全委會等會議,內(nèi)容大同小異,可以說是老生常談,但又要要常談常新,每出新意。一要有獨特的角度。同樣一件事情,盡量用不同的角度去表述,就像達芬奇畫蛋一樣,從不同方面看雞蛋都會是不同的形狀。所謂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”。二要有獨特的風格。防止走進一個格式、一個套路、一種格調(diào),讓人感覺“年年歲歲花相似”。材料也需要探索創(chuàng)造,變幻風格,調(diào)節(jié)口味,花樣翻新!芭f酒還得裝新瓶”。三要有獨特的思想。有理論色彩、有思想內(nèi)涵、有真知灼見、有鮮明的觀點。四要有獨特的文彩,F(xiàn)在無論是領導層還是聽眾層,文化知識水平都很高,鑒賞能力都很強,材料沒有相當?shù)奈牟,信服不了人,打動不了人。這就要用多種手法,如比喻、擬人、夸張、對仗、排比、借代、警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形象色彩,化抽象為具體、變深刻為淺顯、轉枯燥為生趣。
六、精雕細琢
作為文秘人員平時要注重收集大量的資料,比如一些警句、典故、事例以及其他地方領導類似的文稿資料,做到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”,隨時能夠派出用場。我的習慣,一般花50%的時間去構思,先不唐突下筆,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;用20%的時間去撰寫,這時已成竹在胸,洋洋灑灑,妙筆生花;然后用30%的時間去修改、提煉。同時,寫好了以后,還要把自己擺在領導的角色上,把材料從頭到尾念一遍,按照領導正式發(fā)表講話的情景一樣。往往一念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許多不妥,許多缺陷。只有通過角色模擬,大膽地反串,大聲地誦讀,材料中的一些問題就會自然暴露出來。
好仕途遴選
微信公眾號:ahlxksw
讓學員帶著“?”來,帶著“!”踏上成“公”之路